本鋼今日要聞
鐵之記憶
——本鋼集團煉鐵工序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發展回眸
  “新舊事物的剝離與整合,白與晝的對接剛好進入焊接階段,月光搶修現場快步走來一名焊工……”
  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腳步,40年來,本鋼集團煉鐵工序的變遷,一如本鋼詩人馬紅線《鋼鐵情結》一詩中描寫的那樣,不斷上演著新與舊的剝離與整合。
  40年間,一代代煉鐵人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懷揣鋼鐵工人的家國情懷,一步步踐行著鋼鐵強國的偉大夢想,用勤勞和智慧,在鋼鐵交響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段段鐵之記憶。
  大刀闊斧淘汰落后產能、不斷推進工藝裝備革新,40年,在本鋼集團生產鏈條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煉鐵工序,經歷了剝離的痛、新生的喜,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
  從1978年到2018年,本鋼集團年產生鐵由不足200萬噸,躍升至近1600萬噸;
  職工從“黑領”一步步變成“藍領”“白領”,從揮汗如雨拼體力,變成智能控制點鼠標;
  昔日“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也變得天藍云白、山清水秀……

從低到高——這是一段日新月異的輝煌記憶

  翻開塵封的煉鐵工序大事記,如同打開了記憶的閘門,一串串數字記錄著40年間本鋼集團生鐵產能的不斷升級。40年,本鋼集團高爐產量提升近8倍,相當于再造了8個當年的煉鐵廠。
  但是,40年前的煉鐵生產,在當時可以用“輝煌”來形容。“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本鋼的高爐總容積不到全國高爐總容積的1%,卻承擔著全國1/4的統配鑄造生鐵和1/2球墨鑄鐵用生鐵的生產任務。”提起那段歷史,板材煉鐵廠職工閆福安至今仍很自豪。
  隨著大規模技術改造的推進,如今本鋼集團的煉鐵產能今非昔比。現在,板材煉鐵廠擁有4座大型現代化高爐,總容積達13047立方米,北營煉鐵廠擁有兩座總容積5700立方米的高爐。本鋼集團煉鐵工序年產生鐵近1600萬噸,在國內同類型鋼鐵企業中名列前茅。
  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不僅大幅提升了煉鐵產能,本鋼集團的煉鐵工藝也千錘百煉,精益求精。一代代煉鐵人不斷探索煉鐵工藝的前沿技術,大力開展降焦比、降燃料比攻關。今年,本鋼集團煉鐵工序入爐焦比創下373公斤/噸的紀錄,燃料比也連續刷新紀錄,躋身國內鋼鐵行業“第一梯隊”。特別是板材煉鐵廠新一號高爐,在今年第一階段聯檢后,高爐利用系數達到2.12,創下日產生鐵過萬噸的高產紀錄,成為東北地區名副其實的“高爐王”。
  煉鐵工藝的升級,也促進了生鐵質量的提升。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本鋼集團走出了一條改造、挖潛、創優、高效的質量提升之路。1995年,本鋼創造了連續157個月生鐵合格率達100%的行業紀錄。2017年,北營煉鐵廠連續多月保持生鐵一級品率達100%。今年以來,板材煉鐵廠4座高爐生鐵一級品率始終穩定在90%以上。一代代煉鐵人的不懈努力,讓本鋼“人參鐵”這塊金字招牌愈發耀眼。

從手動到自動——這是一段與時俱進的閃亮記憶

  “1982年,我在高爐車間做一名爐前工。每天的工作服滿是黑亮黑亮的灰點,臉上自帶‘煙熏妝’,而且不容易洗掉,每次洗的時候,搓得眼睛特別疼。”
  提起剛入廠時的工作環境,全國勞動模范、今年退休的邢國華記憶猶新。他說:“那個時候,大部分操作都依靠人工,我們還要有很好的體力。即使在家休息也不敢干太重的活,因為怕到單位后,沒有力氣工作。”
  讓“邢國華們”沒有想到的是,經過近40年的變遷,如今的煉鐵生產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邢國華的徒弟們,如今工作時只需要坐在冬暖夏涼、窗明幾凈的高爐主控室,穿著干凈整潔的工作服,看著可以360度無死角顯示現場生產畫面的監控器,輕點鼠標,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生產動作。
  而這樣鮮明的對比,源于本鋼集團與時俱進的戰略眼光。為了打造現代化、智能化的煉鐵生產工藝,從20世紀80年代起,本鋼集團煉鐵工序加速駛上了現代化改造的“快車道”,先后進行了高爐指揮系統處理與過程監控系統升級改造、高爐上料系統主卷揚使用“微機全數字控制交流裝置”、燒結機生產設備計算機集中控制系統成功應用等現代化生產技術的改造與應用。特別是于2008年10月9日竣工投產的板材煉鐵廠新一號高爐,首次采用了串罐無料鐘爐頂、比肖夫煤氣清洗系統等新工藝、新技術,使本鋼集團煉鐵工藝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世界一流行列的工藝裝備,還歷練出一批批技術一流的煉鐵匠人,張守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本鋼集團新一號4747立方米高爐TMT 液壓泥炮國產化改造項目”獲得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他的多篇論文也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二等獎。
  現在的北營煉鐵廠,重工業企業的舊有印跡也一掃而光。這是“兩鋼”合并重組以來,本鋼集團積極追求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可喜成果。
  北營煉鐵廠廠長歐繼勝說:“任何時候,創新都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本、活力之源。”鑒于此,始建于1971年的北營公司,先后關停并拆除了原有的幾座達不到當時產量、技術、環保要求的小高爐,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別建成投產了容積均為2850立方米的北營新一號和新二號高爐,由此北營煉鐵系統開啟了“大高爐”時代。

從無序到有序——這是一段科學發展的綠色記憶

  打開國家級紀實攝影家、本鋼職工董鳳安的攝影作品集,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40年前。高爐聳立、濃煙沖天的灰黑色調廠區,伴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如今已變得天藍云白、滿目蒼翠。一張張照片從黑、白、灰到高清多彩的轉變,真實記錄了本鋼集團煉鐵工序40年來在環境治理上發生的可喜變化。
  曾經,本鋼集團產能的大幅提升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污染,使本溪市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本鋼集團堅持“兩條腿”走路,在不斷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大力提高生鐵質量的同時,把節能減排放在了重要位置。
  特別是進入“十一五”以后,本鋼集團堅決落實科學發展觀,經過多次研討論證,做出徹底關停產能落后的原一鐵廠一號、二號高爐的科學決策,切實擔起大國企的社會責任。2008年12月17日,本鋼集團在溪湖廠區內舉行了“本鋼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工業設施,實施一號、二號高爐關停儀式”。同步關停的,還有兩臺75平方米熱燒結機、一號4.3米焦爐、二號3.3米焦爐。自此,本鋼集團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9100噸、煙(粉)塵7200噸、化學需氧量2000噸,結束了溪湖地區近百年的環境污染,為還山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滿足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排放標準要求,多年來,本鋼集團還在每一次設備大中修或改造中,遵循環保先行的原則,加速推進環保改造項目,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子孫后代留住碧水藍天。
  2018年,本鋼集團對始建于2004年的板材煉鐵廠六號高爐實施了環保大修改造,以“能早投產一分鐘,絕不拖延60秒”的拼搏精神,僅用65天14小時,就完成了全部環保大修改造項目。同年,又對新一號高爐進行了環保改造,用48天11小時10分鐘,就完成了這座有效容積4747立方米的高爐環保改造工程,創造了國內同類型高爐改造建設的“第一速度”,同時滿足了25毫克/立方米的國家粉塵排放標準。
  北營煉鐵廠也為本鋼集團實現綠色發展目標增添了“砝碼”,在淘汰落后產能、新建“大高爐”之后,也進行了360平方米燒結機環冷密封和300平方米燒結機機頭、機尾電除塵器升級改造,每年減少粉塵排放1750余噸,極大地改善了北營廠區周邊環境空氣質量,環境效益顯著。“昔日衛星看不見的城市”變綠了,逐漸變成了黃金假期的旅游勝地。
  40年的快速發展,無不體現著本鋼集團追求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與魄力,無不體現著一個大國企追求科學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格局和擔當。
  時間為名,歷史為證。相信,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勤勞智慧的煉鐵人將繼續拼搏創新、砥礪前行,續寫更加激動人心、蕩氣回腸的鐵之記憶,鑄造屬于煉鐵人的夢想和榮光。
2018-12-14